2009年3月19日星期四

给你一个新世界--系列世界地图的故事之《前 言 》

给你一个新世界--系列世界地图的故事之《前 言 》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经常接触地图,对好的地图爱不释手。有一天,一位名叫郝晓光的先生把他绘制的世界地图展现在我的面前时,我得承认,我被征服了。我是如此地喜欢他的世界地图。他的世界地图总称为系列世界地图,分为四张:东半球版、西半球版、南半球版、北半球版。某半球版,并不是只表现某半球,而是指以某半球为中心。这四张地图每一张都是从某一个角度看世界,都有其独特性,也都有其特殊的应用。如果把四张结合到一起,才是一种理想的世界图景。
现在,两位长期从事地图编制工作的女高级工程师写成了这本名为《给你一个新世界——系列世界地图的故事》的科普读物,我很高兴为之作序。
本书从地球的故事到地图趣闻、从梦幻般的神话传说到对世界地理的探险与发现、从立体的地球到平面地图的形成规则、从系列世界地图的编制到其多专题功能的体现,将严谨、规范、专业的地图科学理念和世界地图从近代到现代的曲折发展历程,用独特、通俗、活泼的表现方式,图文并茂地呈现给青少年读者一个崭新的世界。
见到系列世界地图,我的第一个震撼是世界观的震撼:原来还可以用这样的角度看世界。在中国现在流行的世界地图上,中国位于地图的中心,与美国隔着太平洋相望,而大西洋则像被分成两半。这张世界地图实际上给了中国人一个看世界的视角,打个比方,这个视角好像是一个定位在中国上空的同步卫星的视角,这当然是一个看世界的视角,但如果只有这个视角,并且永远不变,就很可怕了。
况且,一张平面的世界地图还会有变形,这是由于球面是无法展平的,设想一下,把一个篮球剪开。你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它平整地铺在地板上。要想把一个球面变成平面,必须利用投影技术。但是投影是会带来变形的。譬如,在中国现在流行的世界地图上,北极和南极地区被严重的变形了,北极点和南极点被拉成了一条线,我们无法看到一个客观的真实的北极和南极。其实南极大陆的形状非常美丽,在系列世界地图的南半球版上,南极洲像一只美丽的孔雀。北冰洋在过去的世界地图上好像是地老天荒的世界边缘,如今在系列世界地图的北半球版上,成了被各国环绕的“地中海”。许多国家或城市通过北冰洋遥遥相望,彼此的距离很近很近。比如,北京到纽约,经过北冰洋要比通过太平洋近多了,因此飞机从北京直飞纽约,是从北冰洋的上空飞过,通过北极圈的航空线纵横交错,但是在中国流行的世界地图上,却没法画出这些航线,我真不知这些航线在那张图上该怎样表现。
其实系列世界地图的北半球版和南半球版,是让我们飞起来,像两颗卫星那样在北极和南极的上空看世界。
系列世界地图有四张,是一个整体。主张从这四个角度看世界,才能不被一种视角将世界观固化住。系列世界地图北半球版和南半球版是革命性的创新,其他两张则不是,其中东半球版是中国现在流行的,另一张则是西方流行的,即把欧洲和大西洋放在中间,把太平洋切开的西半球版。为什么把这两张世界地图放进这个整体中?我想起了创新系列世界地图的原委,在研究大陆漂移学说时,发现很难看出太平洋的东西两岸是吻合的,而大西洋的东西两岸吻合的特征很明显。而中国流行的地图大西洋被切开,两岸在地图的两边,而西方流行的世界地图大西洋在中间,两岸正好相对。可不可以说西方的世界地图有利于大陆漂移学说的创立呢? “我在1910年观察世界地图时,产生了对大西洋两岸吻合的直觉印象” 大陆漂移学说的创立者德国人魏格纳这样说。然而有意思的是,并不是魏格纳一个人发现了大西洋两岸吻合这一点。在魏格纳之前几百年(1628年)英国的科学家培龈就发现了非洲的东海岸的凸起处和南美洲西岸的凹入处可以很好地拼合在一起;而奥地利地质学家爱德华・休斯则猜想今天的各大陆是由一个古大陆分裂而成的(1880年)。魏格纳是伟大的。在《大陆和海洋的形成》一书的第四版中他特意加上“历史的回顾”一章,历数前人著作中“与我自己的想法的相似之处”。如文中说:“格林在1857年就已谈到‘地壳的片段漂浮于液态内核之上’。另几位学者如冯・柯尔贝格、克赖希高尔、埃文斯等人已设想过整个地壳的转动,曼托万尼1909年在一篇短文中表达了大陆移动的思想,我认为泰勒在1910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也和我本人的思想甚为相似”。这些几乎与魏格纳同时发现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欧洲人。为什么如此多的欧洲人同时发现了大陆的漂移,这在科学史上也是一件奇事。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他们都面对着一张能激发灵感的世界地图。
这张地图应保持大西洋的完整,因为大西洋的东西两岸凹凸正好相对,而太平洋两岸的凹凸相对却不明显,并且大西洋东西相距也比太平洋小的多。长久地注视这样一张世界地图才能产生大陆漂移的灵感,幸运的是,欧洲流行的世界地图正是这样一张保持了大西洋完整的地图。假如魏格纳、培根、休斯面对的是一张中国出版的世界地图,就很难产生大陆漂移的灵感,因为中国出版的世界地图是沿西经30。线把大西洋分开的地图,在这张图上最能触发灵感的非洲东海岸的凸处与南美洲西岸的凹处不是相对着,而是被分开了,在地图的两边。太平洋是完整的。但遗憾的是太平洋的东西两岸并不能很好地吻合,很难触发“它们曾在一起”的灵感。看来没有一个中国人产生过大陆漂移的念头可以原谅,因为我们没有面对过一张能触发灵感的世界地图。
由此事,我想到地图多样性的重要,也想到地图对世界观的影响,地图虽是一张纸,但它却给人灌输一种世界的框架和模式,仿佛世界就是地图表现的那个样子。我们都知道现在流行的世界地图,南北极地区变形极大,但长期以来人们对此却已经麻木了。甚至不自觉地以为世界就是那样。系列世界地图是一声鸡鸣,将人们从沉睡中唤醒。她的出现仿佛是地图界的一场“ 哥白尼革命”,打破了过去只有一个角度看世界的惯性思维模式,给了我们四个看世界的角度。这不只是地图的革命,更是认识的革命,思维的革命。
世界从来没有如此生动、如此美地以平面的形式展现在我的面前。这是系列世界地图给我的又一震撼。世界地图的画法本来应是无限的,因为地球是圆的,就像一个西瓜的切法,有无限种,如果再加上投影方法的多样性,世界地图的画法就更无限了。但画出来很美,并且让人们感到很合适、很和谐的画法就很有限了,但绝不是一种。
我觉得系列世界地图很美,仿佛是神来之笔。好像地球就在等待这一天,等待人们从这样的角度来欣赏她。编制者曾对我说:“按照我们这种画法,在南半球的这张地图上,可以看到下角边缘的纬线与南美洲擦肩而过,二者仿佛是相切于一点,这太神奇了,真是鬼斧神工,如果不是这样,而是这条边缘线把南美洲切掉一块,那么这张地图就不完美了。”听了这番话,看着手中的这张以南半球为中心的地图,我似乎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不是这四张地图描绘了世界,而是世界是为这四张图准备的。
最先采用系列世界地图的是我国南极北极考察的权威部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我国流行的世界地图南极北极变形极大,无法表示南极上的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与中山站与祖国的位置关系,而在系列世界地图的南半球版上,这是很容易的事。为表达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雪龙号”的航线,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网站每天在南半球版图上实时跟踪雪龙号的航迹。
我国远洋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于2005年4月2号从青岛启航,开始了环球科学考察航行。5月1日,CCTV一1新闻30分、新闻联播、晚间新闻和CCT V新闻频道连续播出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考第一航段完成的报道,并将采用系列世界地图北半球版编制的“环球大洋科考线路图”展示在亿万观众面前。
新版系列世界地图被采用,开始亮相于世,是由于中国人南北极考察和环球航行的需要。我在想:假如今天中国人没有南北极考察和环球航行这样的举措,系列世界地图还会脱颖而出吗?然而,是环球航行,需要和催生出合适的世界地图,还是好的世界地图,培养出正确的世界观念,催生出探索世界的愿望呢?直到今天我们才开始环球航行,这比麦哲伦、德雷克等欧洲人整整晚了500年。这其中原因很多,但我们的传统中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念和一张好的世界地图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视野,就需要什么样的地图。一个乡镇干部,经常看的是一张乡镇地图,一个市长、省长,需要的是一张市、省的地图,一个中央和国家领导,需要看的是一张全国地图,一个具有世界意识和在世界范围活动的大国领导人,需要的是好的世界地图。中国人已经作为一个大国登上了世界舞台,一个世界舞台新的主角,需要的是全新的世界观念和全新的世界地图。
我现在把《给你一个新世界——系列世界地图的故事》这本科普读物推荐给读者,愿广大青少年读者能和我一样,从本书中认识系列世界地图、了解系列世界地图、喜爱系列世界地图。